铁娘子撒切尔传记正版全本珍藏版

wsnrs

铁娘子撒切尔:从杂货店女儿到唐宁街10号的传奇人生

1982年9月的伦敦街头,一位穿着蓝色套装的女士正快步走向唐宁街10号。她手提标志性的黑色手提包,发型一丝不苟——这就是玛格丽特·撒切尔,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,正在去办公室的路上。这个场景后来成为20世纪最具标志性的政治形象之一。

铁娘子撒切尔传记正版全本珍藏版
(铁娘子撒切尔传记正版全本珍藏版)

杂货店里的童年

1925年10月13日,玛格丽特·希尔达·罗伯茨出生在林肯郡格兰瑟姆镇的一个杂货店楼上。父亲阿尔弗雷德是当地卫理公会的牧师兼杂货店主,母亲比阿特丽斯则是位裁缝。

这个家庭有三个特点深深影响了小玛格丽特:

  • 勤奋工作 杂货店早上6点开门,晚上11点关门
  • 节俭生活 家里没有室内厕所,热水要用煤炉烧
  • 严格家教 不能""没办法"这样的词在罗伯茨家是被禁止的

牛津岁月与政治启蒙

1943年,18岁的玛格丽特获得牛津大学萨默维尔学院的奖学金,攻读化学专业。但她的真正兴趣在政治——她加入了保守党协会,并在1946年成为该协会首位女主席。

时间 事件
1947年 获得化学学士学位
1948年 参加保守党年会并发表演讲
1950年 首次参选国会议员(失败)

从家庭主妇到国会议员

1951年,玛格丽特与富商丹尼斯·撒切尔结婚。婚后她一边照顾双胞胎孩子,一边攻读法律学位。这段时期她常说:"我每天只睡4个小时,这样才能兼顾家庭和学习。"

1959年,34岁的撒切尔夫人终于当选芬奇利选区议员,正式开启政治生涯。在议会中,她以几个特点迅速崭露头角:

  • 对财政问题的敏锐洞察
  • 辩论时准备充分、逻辑严密
  • 敢于挑战党内资深人士

教育大臣的"牛奶事件"

1970年,撒切尔出任教育大臣时做出了一个争议决定:取消向小学生免费提供牛奶。媒体立即给她贴上"牛奶掠夺者"的标签。面对批评,她坚持认为:"这不是钱的问题,而是原则问题——政府不应该包办一切。"

这次事件虽然让她短期内不受欢迎,却塑造了她不屈服于舆论压力的政治形象。

1975年:改写历史的党魁选举

1974年保守党连续两次大选失利后,党内对领袖爱德华·希思的不满日益加剧。1975年2月,当时并不被看好的撒切尔决定挑战希思。

选举过程充满戏剧性:

  • 第一轮投票希思意外落败
  • 第二轮投票撒切尔获得146票,远超其他候选人
  • 她成为英国主要政党首位女性领袖

当选当晚,撒切尔对丈夫说:"亲爱的,我们现在要过不一样的生活了。"

1979年:入主唐宁街10号

1978-79年的"不满之冬"(浪潮导致垃圾堆积街头、尸体无法安葬)让工党政府威信扫地。1979年5月3日,撒切尔以43.9%的得票率赢得大选。

入主首相府的第一天,她站在唐宁街10号门前引用圣弗朗西斯祈祷文:

"在有冲突的地方,带来和谐;在有错误的地方,带来真理;在有怀疑的地方,带来信仰;在有绝望的地方,带来希望。"

经济改革:休克疗法

面对英国"欧洲病夫"的经济困境,撒切尔推行了被称为"撒切尔主义"的改革:

政策 内容 影响
货币主义 控制货币供应量 通胀从22%降至4%
私有化 出售英国电信等国企 60万工人转为私营雇员
工会改革 限制权利 次数减少75%

这些政策短期内造成失业率飙升(1982年达11.9%),但为1980年代后期的经济复苏奠定了基础。

福克兰战争:政治转折点

1982年4月2日,阿根廷占领福克兰群岛(马尔维纳斯群岛)。内阁多数成员主张外交解决,但撒切尔力主出兵:"这是我们的领土,我们的同胞,我们必须行动。"

战争持续74天,以英国胜利告终。这场胜利:

  • 大幅提升撒切尔国内支持率
  • 重塑英国国际地位
  • 巩固她"铁娘子"的形象

战后她访问群岛时,当地居民在教堂挂出横幅:"上帝保佑女王,感谢撒切尔夫人。"

与里根的"特殊关系"

撒切尔与美国总统罗纳德·里根建立了罕见的亲密盟友关系。两人在意识形态上高度一致,都信奉自由市场和强硬外交。里根曾说:"玛格丽特和我一见如故,我们之间不需要翻译。"

这种关系在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时得到体现——英国是唯一允许美军使用其基地的欧洲国家。

第三任期与黯然下台

1987年,撒切尔成为20世纪首位连任三届的英国首相。但第三任期充满挑战:

  • 不受欢迎的人头税政策
  • 党内对欧洲政策的分歧
  • 经济开始衰退

1990年11月,在党内压力下,撒切尔含泪宣布辞职。离开唐宁街时,她对工作人员说:"很高兴能在这里工作11年半,现在该去别处看看了。"

晚年生活与历史评价

离开政坛后,撒切尔撰写回忆录、进行演讲。2003年丈夫丹尼斯去世对她打击很大。晚年她深受痴呆症困扰,2013年4月8日因中风去世,享年87岁。

历史学家对她的评价两极分化:

正面评价 负面评价
挽救了英国经济 加剧社会不平等
恢复英国国际地位 破坏传统工业社区
开创女性从政先河 分裂了英国社会

2013年4月17日,撒切尔的葬礼在圣保罗大教堂举行。仪仗队抬着覆盖英国国旗的灵柩,沿街民众有人献花致敬,也有人转身背对。这一幕恰如她充满争议的一生——既被深深爱戴,又被强烈反对,但无人能否认她改变了英国。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 表情:
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21人围观)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