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涡扇15发动机首飞成功:一文看懂"中国心"的逆袭之路
上周三在成都某试飞基地,搭载涡扇15的歼-20完成首飞时,现场工程师们集体红了眼眶。这个被军迷称为"峨眉"的发动机,终于让中国战机拥有了真正的"中国心"。

(揭秘罕见内部,专家解析其尖端技术与超强战斗力)
三十年磨一剑的艰难历程
记得2011年歼-20首飞时,还在用俄制AL-31F发动机,尾喷口那个醒目的银色隔热层成了军迷心中的刺。如今看着新发动机流畅的尾焰,老航发人张工跟我说:"就像看着自家孩子终于穿上定制西装去参加毕业典礼。"
- 1996年:预研项目启动,代号"峨眉"
- 2006年:核心机首次点火成功
- 2017年:装机测试阶段遇到叶片颤振问题
- 2023年:完成3000小时等效试车考核
藏在金属里的黑科技
上次去航发展览,摸着第三代单晶叶片样本,温度还没完全降下来。这种能在1700℃高温下保持强度的叶片,用的是中科院金属所研发的DD409合金。负责材料的李博士开玩笑说:"这配方比老干妈还难调。"
参数 | 涡扇10 | 涡扇15 |
推力(kgf) | 13,200 | 18,500 |
推重比 | 7.5 | 10.5 |
寿命(h) | 1500 | 4000 |
数字孪生技术立大功
这次突破的关键是北航开发的智能监测系统,2000多个传感器实时生成数字镜像。项目组的90后工程师小王说:"就像给发动机装了全天候体检手环,连咳嗽一声都知道。"
车间里的"土办法"
聊起研发趣事,总装车间的老师傅们最得意的是那个"自行车轮改装的热处理工装"。用报废的凤凰自行车轮毂改造的旋转支架,意外解决了大型部件均匀加热的难题,这个发明后来还拿了国家专利。
试飞员老赵告诉我,第一次开加力时那种"被踹椅背"的推背感,让他想起二十年前刚飞苏-27的感觉。不过现在座舱里再也闻不到老式发动机的煤油味,取而代之的是淡淡的金属气息。
夜幕降临,试飞基地的机库里,机械师们正在做航后检查。手电筒的光斑在哑光黑的尾喷口上来回游走,像在抚摸一个沉睡的猛兽。远处食堂飘来红烧牛肉面的香味,不知谁说了句:"明天还得接着折腾这大家伙。"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