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魑”字到底怎么读?90%的人都念错了!
上周和朋友吃火锅时,他突然指着菜单上的“魑魅魍魉”问我:“这个‘魑’字怎么读啊?”我当场就愣住了——作为中文系毕业的人,我居然在这个常见字上卡壳了!回家查资料才发现,这个看似简单的字藏着不少有趣的故事。

一、揭开“魑”字的神秘面纱
先直接说答案:“魑”读作chī(第一声),和“吃”同音。在《现代汉语词典》第7版中明确标注着这个读音。
记得我大学老师讲过个笑话:有次考试让注音“魑魅魍魉”,结果全班出现了“lí mèi wǎng liǎng”“qí wèi máng lóng”等十几种错误读法,把老师气得直拍桌子。
常见错误读音排行榜
- 错误TOP1:lí(实际是“离”的读音)
- 错误TOP2:qí(被“魌”字带偏)
- 错误TOP3:lǐ(和“里”搞混)
二、这个字为什么这么难认?
我家小侄女学这个字时嚷嚷着:“它长得就像个张牙舞爪的妖怪!”还真让她说对了。“魑”的本义就是指山神或鬼怪,在《左传·宣公三年》里就有“魑魅罔两”的记载。
偏旁 | 含义 |
鬼字旁 | 与鬼神相关 |
离字底 | 取自“离”的变形 |
我爷爷是位老中医,他说在古籍里,“魑”还特指某些致病的邪气。有次他给病人开方子,特意在药引子上写了“避魑气”三个字,把人家吓得够呛。
三、生活中怎么用这个字?
虽然“魑”字看着吓人,但用起来可有意思了。去年公司年会,我们部门表演小品,组长就编了句台词:“你这方案写得跟魑魅魍魉似的,看得人头晕眼花!”逗得全场大笑。
这里分享几个实用场景:
- 形容乱七八糟的东西:“这房间跟遭了魑魅似的”
- 吐槽复杂流程:“办个证明要过五关斩六魑”
- 文学创作:“月光下,魑影幢幢”(记得张爱玲在《倾城之恋》里用过类似描写)
我家楼下书店的王老板说,自从《鬼吹灯》小说火了之后,来问“魑”字读音的顾客特别多。有次他故意考个小学生,那孩子脱口而出:“简单!就是‘吃货’的‘吃’嘛!”倒也算是个记忆妙招。
最近在看《汉字树》这本书,里面提到个冷知识:在甲骨文时期,“魑”字的写法更像是一个人被藤蔓缠绕的样子,后来才慢慢演变成现在这个“鬼”+“离”的结构。难怪我总感觉这个字看着就让人浑身不自在。
记得有回在西安碑林博物馆,看到块唐代墓志铭上刻着“魑魅遁形”四个字,那笔锋凌厉得仿佛真能吓跑妖怪。导游说古人认为把这样的字刻在墓碑上,能防止盗墓贼侵扰——不知道是不是真管用,但这份心思倒是挺有意思。
隔壁李教授研究民俗学几十年,他说在闽南地区的某些老宅里,还能见到用“魑”字符镇宅的习俗。有户人家翻修祖屋时,硬是留着门楣上那个褪了色的“魑”字不肯动,说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。
现在每次路过小区里那棵歪脖子老槐树,我都会想起奶奶说的老话:“树老成魑”。她总叮嘱我天黑别在树下久站,虽然知道是迷信,但看着斑驳的树影,心里还是会毛毛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