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的青苹果保护措施到底有没有用?
你家的苹果树去年结的果子是不是总被虫咬?有没有发现青苹果还没成熟就掉一地?更气人的是,辛苦种出来的苹果表面坑坑洼洼卖不上价?今天咱们就来唠唠2017年全国重点推行的青苹果保护措施,看看这些东西到底管不管用。先给大家透个底儿,那年的保护措施主要针对三个大毛病:病虫害泛滥、落果严重、果面质量差。说实话,刚开始看到政府发的宣传手册,不少果农都嘀咕:"这不就是老生常谈嘛,能有啥新花样?"

实施方案部分,重点抓了这么几块:
- 物理防护打头阵:给苹果套上双层防水纸袋,听着简单吧?但袋子材质特别讲究,外黄内黑还能透气的专用果袋,每个成本就要1毛2分钱
- 生物防治跟上来:在果园里放赤眼蜂对付食心虫,这招挺有意思的。每亩地投放300只成虫,时间卡在幼虫孵化高峰期前5天
- 药剂使用严管控:禁用高毒农药,改用苦参碱这类植物源杀虫剂。重点防控时段定在4月15日-5月20日的花期
可能有人要问了:"搞这么多名堂,最后能见着效果吗?"咱们直接看数据——当年在山东栖霞试点区,虫果率从往年的17%降到4.8%,这个数字够实在吧?果面光洁度达标率更是从52%飙到89%,收购价每斤涨了8毛钱。
关键操作指南
新手最容易栽跟头的环节是套袋时机。操作时间在苹果长到核桃大小时,也就是谢花后35天左右。太早套袋会影响幼果发育,太晚虫子都钻进去了还防啥?
这里有个容易忽略的细节:套袋前必须打一遍杀菌剂!很多老乡觉得麻烦直接跳过了,结果袋子里闷出病斑,反倒得不偿失。推荐使用代森锰锌这类保护性药剂,重点喷果柄周围。
效果分析实话实说
先说好的方面。河北昌黎的果农老张算过账:虽然每亩多投入560元的套袋人工费,但收购价每斤多卖1.2元,10亩地净赚2万多。这买卖确实划算。
不过也有翻车的情况。陕西白水部分果园就出现过药害,原因是把新药剂和叶面肥混用了。这里要划重点:生物制剂不能和碱性物质混用,配药顺序也有讲究,得先放叶面肥再加药剂。
自问自答环节
"现在都2023年了,为啥还要讲2017年的措施?"
问得好!其实现在很多果园还在沿用这套方法的基础框架。比如无人机精准施药技术就是在这套方案上升级的,当年的病虫害监测体系现在接入了物联网系统。
"小规模种植户值得搞吗?"
这事得看投入产出比。如果是5亩以下的果园,建议重点抓生物防治和药剂管理,套袋可以考虑雇专业队。但10亩以上的必须全套上,规模效应下成本能摊薄。
"最容易被忽视的关键点是什么?"
根据《中国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》的记载,清园工作才是基础中的基础!很多果农开春急着施肥打药,却忘了清理果园里的枯枝烂叶。这些地方藏着越冬的虫卵和病菌,来年绝对给你颜色看。
最后说句实在的,当年那些技术员手把手教的时候,不少老乡觉得太折腾。但回头看看,那些坚持按方案走的果园,现在都成了示范园。要我说啊,种果树这事儿,光靠经验不够,该信科学的时候还得信。
(参考文献:《中国果树病虫害防治手册》2016版;农业部《苹果标准化生产规程》)
小编个人观点:这些保护措施就像给苹果买保险,短期看要多花钱,但长远来看绝对是稳赚不赔的买卖。特别是这两年极端天气多,没点防护措施真扛不住。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