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两年啊,直播平台真是火得不行。随便刷个朋友圈,总能看到「老铁666」或者「关注主播不迷路」的段子。不过热闹背后,这个行业也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剧情。

一、用户量暴涨背后的暗流
2016年初,全国直播用户刚突破3亿,等到2017年底这个数字已经飙到3.5亿。地铁里随处可见年轻人戴着耳机看直播,连我家楼下卖煎饼的大叔都注册了直播账号。
- 全民开播热潮:映客的slogan「你丑你先睡,我美我直播」成了年度流行语
- 资本狂欢:虎牙单月融资超2亿美元,花椒直播估值半年翻三倍
- 但暗地里:超过200家小平台在2017年悄然消失
核心数据对比表
维度 | 2016年 | 2017年 |
活跃平台数量 | 417家 | 269家 |
头部主播年薪 | 800万-2000万 | 300万-1200万 |
监管政策文件 | 3部 | 11部 |
二、内容战场的三次突围
记得2016年直播内容还停留在「美女唱歌」「游戏解说」的老三样。到了2017年夏天,我在斗鱼居然看到了清华大学教授直播讲量子物理,同时在线人数有2万多。
2.1 泛娱乐化转型
快手把东北农村的杀猪菜制作过程捧成了网红内容,陌陌靠着线下演唱会直播三个月新增500万用户。最绝的是淘宝直播,有个卖口红的男主播靠着「Oh my god」的招牌动作,单场带货破百万。
2.2 垂直领域厮杀
- 财经直播:雪球推出企业财报解读直播
- 教育直播:新东方在线1对1辅导课时费涨到500元/小时
- 政务直播:2017年有31个省级单位开通了政务直播号
三、赚钱方式的七十二变
早期平台就指着用户打赏分成过日子,到2017年各家都玩出了新花样。有次我看游戏直播,发现主播穿的T恤居然可以直接点击购买,后来才知道这是虎牙新推出的「即看即买」功能。
商业模式 | 代表平台 | 2016年占比 | 2017年占比 |
打赏分成 | 映客/花椒 | 89% | 64% |
广告植入 | 斗鱼/虎牙 | 7% | 22% |
电商导流 | 淘宝/京东直播 | 0.3% | 11% |
四、监管重拳下的行业地震
2016年11月那个深夜,文化部突然公布《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》,很多小平台老板跟我说,那晚他们公司的灯就没关过。有个做ASMR直播的朋友,因为新规调整内容方向,三个月瘦了15斤。
某知名平台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:2017年上半年下架直播内容53万条,永久封禁账号4.2万个。有阵子打开直播App,满屏都是「该主播正在学习中」的临时公告。
五、技术暗战改变游戏规则
2017年看直播明显不卡了,这要归功于CDN服务商的价格战。网宿科技把直播流量价格从2016年的15元/Mbps/天,直接砍到8块钱。还有个有趣的变化——美颜算法升级后,主播们开始流行「微调模式」,既不像2016年的夸张网红脸,又比素颜好看三分。
现在回头看,那两年直播平台就像青春期的少年,摔过跟头也创造过奇迹。当2017年冬天的第一场雪落下时,杭州某个直播基地里,有个女孩正对着手机教观众织毛衣,直播间右上角的观看人数显示:102,358。窗外的积雪悄悄覆盖了去年贴在墙上的「冲顶纳斯达克」标语。